视频摄制:本网记者许佳奇、史晓多、龚正龙、张晓华
【记者手记】
对于大运河沿岸的百姓来说,河与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在悠远漫长的时光里,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独特的运河文化也闪耀世界东方。位于河北南部的魏县,就是一片被运河文化滋润的沃土。卫河横贯境域南端,自西南而来,缓缓向东流去,她所流经的土地上,前人留下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省级传承人张爱芳正在织布。 田瑞夫摄
初冬时节,行走大运河小分队来到邯郸魏县沙口集乡贺祥社区,年逾古稀的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省级传承人张爱芳和她的老伴郭焕友,已经等在家门口了。和很多朴实的冀南农家老人一样,他们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参观。干净整洁的楼房内,摆放着农家织布机和各式花布,几位织娘正坐在那里纺线、络线。
色彩艳丽多姿、图案浑然天成……当我们手抚浸透着先人智慧、散发着泥土味道的魏县农家土织布,“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的场景仿佛重现眼前。
“织布的第一步并不是纺线,而是先把弹好的棉花放平,用高粱秆子把花缠上,揉搓几下,再抽出来,这叫搓花节。有了棉花节,才可以上纺车。”几位织娘耐心地讲解,上纺车纺线可是个技术活,双手必须配合好,摇车要稳,捏花节力度要适中,紧了花节容易断,松了纺不成线。记者在她们的指导下多次尝试,虽以失败告终,心中却也释然: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除了搓花节、纺线外,织成一块农家土布,还要经过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十几道工序。说到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一旁的郭焕友打开了话匣子。魏县棉纺织技艺始于宋,广泛普及于明,鼎盛于清至上世纪80年代,已有千年传承历史,是冀南地区纺织技术的代表。汤汤运河之水,适宜的气候环境,为当地棉花种植生产提供了便利,培育了土纺土织、花布染织等传统民间技艺,造就了机杼之声不绝的繁荣景象。
那些精美的花纹是如何纺织出来的呢?织梭在线间飞动,推杼声有节奏地响起,张爱芳亲自给我们演示了起来。“织布时要全神贯注,脑、眼、手、脚都要调动起来,不能有丝毫马虎。推机杼时,两脚要不停地踩踏板,升降缯子,变化经线,就能织出花纹了。用两页缯,可以织白布、条纹布和方格布。要纺织水纹、斗纹等复杂花纹,就需要加缯了。”13岁便跟着母亲织布的张爱芳,将每一道工序都牢记于心。纺花织布,对张爱芳来说,不仅能解决日常生活的实用性与审美化问题,那精美的花纹,更蕴含着母亲的教诲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由于传承发展需要,郭焕友、张爱芳夫妇在政府扶助下建立了帮扶“微工厂”和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传习所。工厂分为上下两层,楼上是经线车间和仓库,楼下为织布车间,摆放着织好的土布产品。“建立工厂,成立传习所,不仅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更要把传统棉纺织技艺传承好、发展好。”让夫妇俩高兴的是,孙女郭亚平作为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第6代传人,年纪不大却已是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了,不少土布新花样都是由她设计的。“插花描鱼不算巧,纺花织布做到老。”口传心授,代代传承,延续着古老的棉纺织技艺,也诠释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着后辈人不断向前。
“不仅自家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只有不怕辛苦,才能练就一双巧手。”近年来,张爱芳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传授,她多次进校园进行展示,让孩子们在认识非遗、学习非遗中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离不开张爱芳等传承人,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魏县组织举办“土纺土织印染手工艺保护与传承专家论坛”,进一步推进土纺土织收藏、研究和开发工作;建立集收藏、陈列、技艺表演及研究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展馆,陈列从清代、民国时期至今的土纺花格布、彩印花布、民间刺绣等。张爱芳等民间艺人多次受邀前来表演棉纺织技艺,吸引众多观众了解非遗文化。
为了让传统棉纺织技艺走得更远更好,郭焕友和张爱芳还成立了邯郸郭家坊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他们将散落在各家各户的传统技艺凝成了一股民间力量,抱团发展,初具规模。以该公司为基础,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为依托,当地政府规划建设郭家坊小镇、土布生产基地、技艺展厅等,并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把当地群众吸纳进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淳朴、色彩艳丽、题材丰富、寓意吉祥。随着人们健康环保意识的增强,那些粗糙中蕴含着精美的土布,凭借质地柔软、透气性好、持久耐用等特性,不但成为一种当代时尚布艺,更成为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土纺土织床单、被套、枕套、车垫、衬衣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新疆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如今走进张爱芳的院落,总能听到老式织布机在现代时光里哼唱着动人的歌谣。这一古老的运河织造技艺,已经渗入了我们的民族血脉,通过散落在民间的手艺人,转化成一种文化力量,在民众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并将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网记者史晓多、龚正龙)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