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新闻纵深丨合力
2023-12-27 11:52:24  来源: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作者:  分享:

“盐碱地治理从来不是哪一个具体的科研单位、哪一个具体的人、哪一个具体项目的事儿,这是一个系统工程。”6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如是说。

“几十年来,在河北盐碱地治理改造问题上,‘国家队’‘省级队’‘地方队’紧密配合,合力攻关,是一种常态。”2023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刘小京这样说。

2022年麦收时节,联合收割机在曲周县河南疃镇收割小麦。(本报资料片) 本网通讯员 袁勤芬摄

“天作之合”带来“沧麦6001”

2023年10月中旬,一场期待已久的秋雨过后,盐碱地上,冬小麦抢种大面积展开。

在曲周,人们用的麦种多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培育的“龙堂一号”“龙堂二号”。

在南皮,播种的多是中国科学院李振声团队培育的“小偃60”“小偃155”。

在黄骅,用的最多的则是本地品种“沧麦6002”“捷麦19”。

种子虽不同,但都不简单。尤其是“沧麦6002”“捷麦19”及其衍生品种,其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1986年秋,中国农业科学院。

一位来自河北的基层科研人员,提着一个老式草绿色帆布旅行包,走进刚落成不久的国家作物种质库。

他就是在沧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今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从事小麦育种的赵松山。

国家作物种质库,承担全国作物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战略保存与供种。当时,这里有来自全国小麦主产区的30000多份冬小麦种质资源。

参加了“七五”国家课题“冬小麦品种资源耐盐性鉴定”的赵松山,如入“宝山”。

他要从这30000多份种质资源里,找到最适合沧州盐碱地小麦品种改良的那一粒“金种子”。

赵松山“结缘”国家作物种质库,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1983年,各地正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解决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问题,赵松山申请由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今河北北方学院)调回家乡沧州,上级准备把他安排到沧州市种子公司。

“这是一个人才,应该让他学以致用,去搞育种!”赵松山当时的领导韩风山为此三赴沧州,到没有任何熟人的沧州地区行署,一再恳请。

最终,赵松山被改调到沧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然而,受到力荐的赵松山,起初并没有取得成果。

2023年5月31日,已从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退休的赵松山在青县查看“沧麦6002”繁种田。 赵松山供图

回到沧州第一年,赵松山骑着自行车,与种子公司、种子站等单位几位搭档一起,转遍当时沧州下辖的所有县,调查了沧州盐碱地主要分布区。哪个地方盐碱度如何、水肥条件怎样,用的什么种子、产量如何,他们摸得一清二楚。

从土种“小红芒”“红秃头”,到省内良种“辛石麦”,再到国家级科研单位培育的“农大311”“科遗26”“科遗29”……赵松山对本地小麦品种状况了然于胸。

此番赴京取种,赵松山在心里已明确了一个原则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