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2024全国两会
2024-03-08 18:21:38  来源: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作者:  分享:

本报携手黑龙江日报等四家省级党报联动报道

“唤醒”盐碱地 共话新“丰景”

2023年6月8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大科牛村麦收现场。(资料图片)

■ 编者按

土为本,万物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是盐碱地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在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国情下,如果能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将极大促进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让盐碱滩变身米粮川,各地一直在不懈努力。全国两会期间,本网携手黑龙江日报、内蒙古日报、山西日报、大众日报推出联动报道,邀请五地代表委员或专家学者,为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建言献策,共话新“丰景”。

2023年,黑龙江省大庆地区耐盐碱水稻长势良好。(资料图片)

“以种适地”加快选育优质耐盐碱新品种

黑龙江日报记者 周静 梁金池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表示,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黑龙江省盐碱地资源面积很大,如果利用得当将成为粮食增产的又一大突破口。

近年来,黑龙江各地充分挖掘盐碱地粮食生产潜力,大量曾经遍地白霜的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聂守军代表是黑龙江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委员,在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过程中,对选育耐盐碱水稻品种尤其关注。

“盐碱地改良的目的是使土地适应品种,工程量和投资都较大,耗时较长,可作为长期推进的工作。为了快速有效利用盐碱地,应尽快筛选、选育优质耐盐碱的新品种。”结合多年的调研与科研实践,聂守军代表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耐盐碱品种的快速创新。

在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研究利用上,建立统一、系统、科学的耐盐碱筛选标准。形成水稻耐盐碱性的评价鉴定体系,统计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及变动情况,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同时积极引进收集国内外各种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进一步丰富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在加强优质耐盐碱品种选育上,应深入挖掘作物耐盐碱基因,以筛选出的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为供体亲本,利用正向和反向遗传学相结合,配合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方式挖掘苗期、全生育期耐盐碱基因,详细阐明耐盐碱基因在调控作物盐碱胁迫反应中的作用,解析基因功能。

此外,要开展作物耐盐碱遗传改良,采用现代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构建盐碱地生物育种创新技术体系,快速聚合优质、耐盐、高产、抗病等优异基因,进一步培育适于盐碱地种植的耐盐碱新品种。

在设立耐盐碱育种攻关专项上,围绕“耐盐碱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寒地耐盐碱种质创新与应用推广”,依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重要平台,组织优势团队进行以提升盐碱地种业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重大专项,加快形成寒地耐盐碱作物科研创新标志性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盐碱地综合利用基地。(资料图片)

粮经饲统筹 实现盐碱地综合高效利用

内蒙古日报记者 高敏娜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是农牧业大盟,2023年生产了全国近百分之一的粮食,产量达135.6亿斤,也是全国首个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自2018年积极引进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来,兴安盟走出了一条北疆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新“稻路”。

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苏和看来,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兴安盟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坚持因地制宜、粮经饲统筹,实现盐碱地综合高效利用。

“近年来,我们实施了‘北方寒地水稻及区域耐盐碱水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等示范项目。2023年兴安盟耐盐碱水稻试验区亩均产量达到552.1公斤,创历史新高。”苏和代表说,兴安盟还联合水利部实施1万亩轻中度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凭借施用碱性改良剂、种植耐盐碱品种和深耕深松种植等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

苏和代表介绍,为加快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水平,兴安盟正积极组建东北盐碱地治理研究中心,持续强化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合作,大力实施大兴安岭南麓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集成创新与应用项目,围绕耐盐碱优势作物繁育、土壤质量和产能提升、节水控盐增效等领域深入开展技术研究。同时,聚焦“以种适地”,依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和试验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耐盐碱作物良种繁育。

为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苏和代表说,兴安盟将通过实施“灭黄治白增绿”行动,重点采取借“光”治碱、生物治碱等方式,探索运用风电光伏、“草光互补”和科学种植适生特色植物、饲料作物,对盟域内白颜色盐碱地进行有效治理。此外,还将推进“水系连通”项目,结合水美乡村建设,健全排洪渠、导流渠等灌排基础设施,实现盐碱地重点区域河湖库连通,努力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2023年6月8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大科牛村麦收现场。(资料图片)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本网记者 王雅楠

最近几天,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地里的旱碱麦正在萌动返青。有经验的老把式判断:“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沧州考察,就保障粮食安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盐碱地综合利用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向辉说,沧州盐碱耕地面积达408.58万亩,“唤醒这一‘沉睡’的宝贵财富,让盐碱地加快转变为耕地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光荣使命。”

向辉代表表示,沧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提升盐碱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积极发展深加工,培育出“黄骅旱碱麦”“黄骅苜蓿”等多个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成为沧州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路径。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河北沧州等地开展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今年2月29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在沧州市揭牌,这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的首个基地。

“按照‘一年出成效、三年大变样’的部署和安排,沧州市持续加大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鼓励、支持力度。”向辉代表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给予补助、贴息、奖励。

向辉代表介绍,沧州将围绕建设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示范区的定位,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正式建成投用,加强旱碱麦种业创新与示范推广,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每一寸盐碱地都得到合理利用,并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同时,沧州将以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揭牌为契机,汇聚、整合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完善从育种、种植到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全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团队科研人员在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田间调查。(资料图片)

构建充满活力的全国性盐碱地科研创新体系

大众日报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