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南锣鼓巷咫尺之遥的沙井胡同,北京非遗体验中心日前正式运营。中心每月设定居民开放日和学生开放日,并接受团体预约参观。燕京八绝、文房非遗、二十四节气互动餐桌等,吸引很多人前来体验。(据7月20日《北京日报》报道)
进入暑期以来,面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非遗体验活动逐渐增多。在上海,百余名中外青年品香茗、制香牌,尝试拔罐、刮痧等中医疗法,感受中医药的魅力;在广州,同学们走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体验广彩、广绣、灰塑等非遗项目的精彩;在石家庄,河北梆子、平调落子、老调等传统戏剧传承人现场教学,与青少年交流互动……这些主题化、系列化的非遗体验活动,将传统非遗具体化、生动化,使这些原本陈列在橱窗或局限在剧院、作坊里的非遗项目,活化成为可接触、可学习的技艺技巧,增强了人们的文化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从泥塑、木雕到糖画、剪纸,从曲艺、戏剧到医药、民俗……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多项。它们是中华儿女在辛勤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时至今日仍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非遗本就来自人民来自生活,只有走近人民走进生活,才能在给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精神滋养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体验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现场亲身体验,人们发现非遗可以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结合起来,化身为生活中的时尚元素。比如马面裙、苗绣挎包、故宫口红、剪纸手机壳等,因兼具古典意蕴和现代审美而备受青睐。有数据显示,2023年在某电商平台购买非遗文创的用户数量,比上一年增长200%;其中“00后”购买热情高涨,订单量同比增长338%。这也说明,越来越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肌理温度,了解到非遗的艺术价值,并为此深深自豪,从而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形式多样的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有热情、有潜力、有特长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为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比如各类非遗工坊通过提供实践平台,不断壮大非遗传承的人才基础,更好地解答了非遗保护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紧缺难题。而非遗传承人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也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非遗体验活动还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举办非遗市集、古装巡游等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成功构建了新媒体传播矩阵,极大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这种文旅融合的有效链接,不仅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活态传承,也让旅游在场景升级、跨界合作的迭代里火出圈层。
非遗体验的独特魅力在于“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不仅是感官上的,更来自于心灵上的历史亲情和民族亲缘。当人们亲手“触摸”经过岁月沉淀的非遗技艺,中华文明的厚重与深邃也触手可及。正是在这种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步步走进更多人心中。(张晓华)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