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她”很出彩 | 大棚里的CEO
2025-03-10 09:06:33  来源: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作者:  分享:

摄制/白中豪 刘子恒

纵览新闻记者 边义婷

在沧州肃宁县,有一座占地500亩的“大棚育苗超市”。正值春耕时节,每天数十万株蔬菜苗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将在田野上结出希望的果实。

2月27日一大早,35岁的张莎莎就匆匆地穿梭于各个大棚之间,查看秧苗长势、对接客户订单、解决育苗问题,忙得不可开交。这位从艺术设计跨界到蔬菜育苗的“新农人”,如今已是沧州市肃宁县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今年是她扎根育苗事业的第十个年头。她说:“我的目标就是用科技让农业更高效。”

从艺术设计到育苗的“跨界新农人”

“你们猜一下这个是什么?”

“香菜。”

“其实是芹菜。”

2月27日下午,在合作社的大棚里,张莎莎正在给肃宁一中的高三学生讲解育苗知识。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听到感兴趣的地方还会主动询问。“今天参观完发现,农业跟我之前想象的很不一样,这么高科技,真是涨知识了!”17岁的高中生袁依诺惊叹道。

“其实刚开始我也是什么都不懂,只觉得黄瓜就是黄瓜,西红柿就是西红柿,后来才知道,单是西红柿就有成百上千个品种。”张莎莎笑着说。

张莎莎在给肃宁一中的师生讲解。白中豪/摄

从“都市白领”到“新农人”,回想起最初的决定,张莎莎仍然记忆犹新,“我认为农业是朝阳产业,都说种子是芯片,而育苗又是蔬菜生长的关键一环,所以我对这个行业很有信心。”

大学毕业后,张莎莎曾在一家地产公司做设计工作。2015年,她和爱人决定回到家乡投身育苗事业,没想到一干就是10年。

张莎莎刚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暑期,烈日炙烤着大地,从未接触过农活的她,好几次在大棚里被热到中暑,但她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了下来。“从小到大我就很好强,只要决定了要做一件事,我就一定要做好。”张莎莎说。

就这样,张莎莎脱掉高跟鞋,开始了“育苗之旅”。然而,育苗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成为一名“新农人”开始,张莎莎就放弃了睡午觉,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到各个大棚里巡查一下温度和湿度,生怕一不留神,秧苗出现什么问题,来不及补救。

201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怀着孕的张莎莎发起高烧,昏昏沉沉地睡着了。结果天气由阴转晴,导致大棚内温度过高,蔬菜苗全都蔫了,眼看着就要损失几十万元。“当时我连哭都来不及,赶紧跟客户说明了原因,还好对方能理解,我就赶紧买了新种子,重新育苗。”张莎莎说。

“干农业是看天吃饭的,温度过低或者过高的时候,都会发生意外,所以要锻炼自己强大的内心。”张莎莎说。在家人的帮助下,她不断学习、研究,如今已经成了大家眼中的“育苗能手”。常常有网友和村民联系她,请教育苗过程中的“疑难杂症”。

让育苗大棚“智慧”起来

在合作社的催芽室内,一排排的出苗小车整齐地排列着,240万颗种子正在等待破土而出。

“你可能想象不到,我们春天要播种300多个品种。”张莎莎站在出苗小车一旁,查看种子的发芽情况,每个小车上都标注了种子的品种、播种时间等信息。

别小看这一辆辆出苗小车,其中可有“大学问”。张莎莎拿出手机,展示了一张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个出苗的小车”。“我昨天刚刚收到这个专利证书,非常开心!这个出苗小车的设计就是把这些苗盘一层一层地分别摆放,既节省了空间,也让育苗变得高效。”她说。

目前,张莎莎已经申请了“一种提高种苗出芽率的培育装置”“一种大棚蔬菜种苗培育温度调节装置”“一种植物种苗整根移植器”等12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今年我们预计再申请6项专利,达到18项。”张莎莎说:“专利其实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果。”

育苗是种植业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环。张莎莎将这些专利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大大增加了种子育苗的存活率,科学地缩短了种子的发芽周期。

张莎莎手捧秧苗。白中豪/摄

“我觉得靠传统的育苗方式肯定不行,现代化、科技化育苗才是发展方向。”张莎莎说。从2015年到现在,她不断引进新技术,2024年园区投入使用的现代化大棚,更是让“大棚育苗”变得“智慧”起来。

走进大棚,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棚被整齐地划分成 A、B、C、D四个区域,虽然各个区域是相通的,但明显能感觉到不同区域温度和湿度的不同,相比于传统大棚内“一棚一温度”,有了极大的改善。“我们根据不同作物对温度的需求以及品类差异,把它们放在不同的区域种植,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张莎莎说。

大棚顶部的设施也十分引人注目。“你看,咱们上边有外遮阳、内遮阳、内保温,侧面还有二次保温。” 张莎莎指着棚顶说道:“这个二次保温可是我们的一项创新改进呢。原来的保温层在温室外面,赶上下雨、下雪的时候,就会被淋湿。现在我们把保温层放在里边,就不再受雨雪的影响了,保温效果也更好。”

除此之外,这个“智慧”大棚还可以通过物联网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只要拿出手机,动动手指,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和空气的湿度温度等指标一目了然,还可以进行远程操作。

“这些种苗像襁褓中的孩子一样,很脆弱,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一不小心就会全军覆没。利用科技育苗也是为了提高种苗的合格率,更好地服务种植户。”张莎莎说,未来还会继续引进机器人等高科技,以节省人工提升效率。

带着村民走上致富路

“这车苗发往沧州,有辣椒、西红柿、芹菜和甘蓝等十几个品种。”张莎莎手里拿着合同,核对着订单,和工人一起将成箱的蔬菜苗放上卡车,再由司机送到客户手中。

“‘新农人’不能只低头种地,生产、管理、销售方方面面都要学,都得懂。”张莎莎说。为此,在做好本地及周边市场推广的同时,她将目光瞄向了抖音、快手等线上平台,并注册了账号,每天在平台上更新育苗的相关动态。

这些视频既是张莎莎日常工作的记录,也向网友直观地展示了基地苗种的品类和品质。各地农户刷到视频后,通过平台与张莎莎建立联系、订购种苗,逐渐建立起“订单式销售”模式。如今,基地的订单越来越多。“现在都不敢接电话了,就怕秧苗不够。等这批合同的苗出完,有富余的话再接着出吧。”张莎莎笑着说。

张莎莎正在检查订单蔬菜苗的情况。白中豪/摄

“绿色代表了新生,有着无限的可能。”10年间,在张莎莎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基地从100亩扩大到了500亩,年育苗量从1亿株跃升至2亿株。“预计今年能突破8亿株!”张莎莎自信地说,她的客户近到京津冀,远到新疆、海南、广西、吉林等地,辐射半径约2000公里。

作为一名“新农人”,张莎莎在运用科技致富的同时,也带领附近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基地的工人大多是来自附近的村民,妇女占比约85%,年龄大多在50岁到70岁之间。在张莎莎这里上班,让她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

65岁的王可新已经在这里工作10年了。她告诉记者,之前主要靠赶集卖菜为生,后来爱人生病了没办法长时间离开家,就来到基地工作,“自己家也种地,所以上手快,这几年工资涨了不少,挺好的。”

张莎莎正在检查蔬菜苗情况。白中豪、刘子恒/摄

每天,张莎莎的电话几乎没断过,有的是订苗的,有的是请教育苗知识的,她和家人索性住在了基地。因为长期进行室外工作,张莎莎的皮肤变黑了,也显得有些苍老。她笑着说:“我认为美是多样的,不一定只是外表的美,可以是自信的美,也可以是从容的美。虽然有时候忙得顾不上护肤保养,但是我感觉现在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这么辛苦,值得吗?”记者询问。

“值得啊!能帮助种植户选择合适的品种并增加收益,就是驱动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张莎莎自信地说。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热评话题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