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新闻评论员 李一木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厉彦虎关于“适当延长课间时间”的提案受到关注。他呼吁适当延长中小学生课间时间,“让孩子走出教室,到阳光下运动。”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李国华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孩子们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被逼无奈之下只能躲进厕所里社交,即所谓的“厕所社交”。他呼吁:“不能让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此停留在了厕所里。”
多年前,就曾有学校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里拆掉了单杠和双杠,当然是为了“安全”。没想到,事过多年,这种情况已经“发展”到了如此地步。
造成这一现象的首要原因,是学校绷得越来越紧的“安全弦儿”。宁可让孩子们坐着别动,也别“出事”。但又是谁把这根弦儿越拧越紧的呢?如果单纯把板子拍到学校身上,显然有失公允。可以说,这根弦儿是在家长、学校、主管部门等多方“合力”下才拧到现在的这个地步。
正如厉彦虎所言:“让孩子走出教室,到阳光下运动,对改善视力、体态、心理健康,促进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这本是常识,但我们却奇怪地发现,在每一方都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帜下,大家几乎“齐心协力”地扭曲了这样的常识,朝着“为了孩子好”的反方向一骑绝尘。
学校办成“敬老院”令人忧虑,因为这关系到一代人的身体与心理,关系到孩子们正常的人格塑造。而要破解这一难题,更需要多方合力。我们需要从法律层面不断细化、明晰相关权利与义务,给学校“松绑”,让学校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去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活动。同时,不断完善各种与此相关的保险产品,从更多角度让学校“安心”;作为教育部门,要真正成为学校的“娘家”,真正体现出专业性,为让孩子们“动起来”担当后盾;作为家长,也许同样需要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为了孩子好”,尊重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尊重教育本身所拥有的专业性,多一些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也让学校成为孩子的乐园。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