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板栗的故乡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
便有“栗”字出现
2500多年前的《诗经》当中更是俯拾皆是
从“山有漆,隰有栗”
到“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有朴素自然的写实描写
有相思情话的比兴铺排
它早早便在中国的人间烟火里
混得风生水起
非但如此,可甜可咸的小小栗子
还凭着顽强的生命力
让“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燕山一带自古盛产板栗
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中,河北宽城板栗尤为著名
自元代设立驿站以来便出口海外
千百年来
宽城人与板栗风雨相依
立体栽种、林下循环
在北方山区演化出一套独特的栽培系统
宽城,距离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仅一步之遥
燕山山脉每年将东南季风
从太平洋吹来的大部分暖湿气流拦下
让栗树尽享日晒的同时
能够得到水分的充分滋养
西晋陆机为《诗经》作注曾提及:
“栗,五方皆有
惟渔阳范阳生者甜美味长,地方不及也。”
这里既是中国最早栽种板栗的地区之一
也是北方栗的核心产区
据统计
宽城境内拥有百年以上的古栗树4万5千余株
其中,更有两棵栗树树龄已超七百年
此规模和密度的古栗树群
在全球范围均属罕见
宽城耕地面积12万亩
山地面积240万亩
主粮耕种严重不足
由于地处石质山区
土层较薄,加上降雨较少
也不适宜开展农业生产
但风化而成的偏酸性土壤
恰是板栗生长的沃土
“栗木生谷,一种千收”
板栗一旦长成
每年都会有可靠的收成
它们富含淀粉、蛋白质等
还能旱涝保收
于是宽城人没有在山地伐木垦田
而是选择了向木而生
形成了家家都种板栗树
村村板栗树成行的景象
千百年来
宽城人在板栗种植和生态保护之间
摸索出平衡之道
山顶处更加贫瘠干旱
一般会保留原生的松树、槲树等
天然次生林及灌木丛
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山腰土质稍好种植板栗
在开阔肥沃的河谷地带
则种植各种农作物
人们将其形容为
山顶乔灌“盖帽”
山间板栗“拦腰”
山下作物“压脚”
村庄、道路、河流“缠绕”
板栗是旱作雨养
也就是靠天吃饭
宽城所在的燕山地区山高坡陡
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在水流集中的沟壑边
宽城人随高就洼、砌石成坊
用谷坊来对抗水土流失
宽城人就地取材,垒石围田
用石堰梯田、鱼鳞坑等
砌就了板栗林的绿色长城
他们还进行林下间作,打造立体循环
通过种植庄稼、养殖鸡鸭、培育栗蘑
实现了树上增产、树下增收
在宽城人看来
万物都可以跟栗子炖
栗子炖肉、栗子炖鸡
宽城板栗富含支链淀粉
口感更加软糯
在吸收了肥肉中的脂肪以后
兼具肉的香和栗子的糯
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
栗子,宽城人从小吃到大
栗子的香气就是家的所在
唇齿间的相依
更让板栗牢牢占据了
宽城人心目中的位置
糖炒栗子、栗子炖肉等传统食品
都少不了火的加持
现代科技则让板栗
在冰与火的淬炼中
成为市场的后起之秀
过去,食用板栗多局限于秋冬时节
而随着冰栗子问世
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享用
各种风味的板栗
随着时代变迁
小小板栗也从过去的主粮替代
一跃而成风味潮品
宽城已将板栗食品销售到
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品线和产业链不断延伸
有了现代科技产业的引领
宽城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
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周一到周五
CCTV-1 18:20档
《农耕探文明》持续播出
让我们跟随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明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