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缘何频频破圈
传统文化正在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惊喜。《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电视节目持续热播,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节目火遍全网,故宫彩妆等传统文化类IP在网上、朋友圈爆火,直播带货国风产品备受欢迎。在互联网带来的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并提出“到2025年,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召唤与使命。有段时间,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传统文化的美好似乎被遗忘在过去,网剧、短视频、流行音乐,构成了年青一代的流行文化、消费文化。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相关节目、作品频频破圈、“国潮”风流行,频频引发热议,这一切何以发生?这一现象对传统文化复兴有着怎样的启示?背后逻辑值得思考。
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不同于昙花一现的流行文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生生不息的重要滋养。尽管多元文化、消费文化形成风潮,传统文化看似与社会生活疏离,但它无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传统文化始终与时俱进。中国文化之所以数千年不辍,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从未停下过发展的脚步。以今年传统文化破圈的典范节目《唐宫夜宴》为例,该节目努力破除自身的文化圈层和壁垒,在坚持传统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引入更有吸引力的叙事策略,以年轻化、趣味化和市场化的节目形态赢得更广泛的观众。正如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陈雷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时代需要新的东西,需要新的表达形式引领年轻人,通过新的形式让年轻人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以前的“中国风”在年轻人看来是老土的,但现在通过紧跟时尚潮流,许多传统历史文化品牌设计出新“国潮”,完美诠释了“中国风格”。国潮流行、传统文化破圈背后,是传统文化与新元素的不断结合及创新发展。
技术赋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转化、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如许多博物馆利用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网络直播、5G、AR等传播手段和渠道,让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可闻、可感,引发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熟悉的文化基因和全新的创作与传播体验,完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传播主体角度看,传统文化破圈是文创工作者在不断拓展新形式,是社会主流文化在寻求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呈现形式,以获得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广泛认同。从社会受众角度看,其实也是在国家崛起背景下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
以18~35岁用户为主体的B站为例,日前数据显示,B站UP主创作的国风类视频数量已超过一百万;在过去一年,B站国风类视频的观众数量已经达到1.36亿。这意味着Z世代不仅是“中国风”的主要受众,更逐渐成为生产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一方面,Z世代成长于繁荣与自信的新时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显著提高;另一方面,Z世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接收互联网空间中的多元文化成为他们与生俱来的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外来文化的灌输,而是主动发掘并传播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追寻更加适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国家实力的提升以及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根本驱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经济复兴,也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出圈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走深、走实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传统文化复兴,固然离不开经济发展、教育为本、政策支持,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文化作品创作者、传播者的引导作用。文艺工作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具有引领社会文化导向的功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也离不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一些文艺作品盲目追求高收视、博眼球,流量明星狂轰滥炸、趣味低俗、同质化明显,缺乏文化精神内核。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兴,不但是内容市场中的一股清流,同时也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尼尔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