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广州开建整片西式风格住宅区 建成近800栋洋楼 承载几代广州人的奋斗历程与家国情怀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统筹/读懂广州工作室 张忠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忠安(除署名外)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除署名外)
东山开发不过百年,建成以龟岗、新河浦和梅花村为核心、在全广州最大的西式别墅群,成为当时华侨、政要的聚居地,以藏于闹市之中的“东山洋楼”闻名遐迩。载入史册的中共三大在这里召开,许多传奇故事在这里发生,东山洋楼既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的脉络,体现了广府文化开放包容的品质,又记录着几代广东籍华侨的奋斗历程与家国情怀,更承载了今天新老广州人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东山和西关延续了老广州两大历史文脉。当西关已高度繁荣之时,东山还是一片丘陵起伏、乱草丛生的放马之地,零星点缀着几个孤单的自然村落。据一九九九年年出版的《东山区志》,明代,东山尚属“辟在一隅,向未有过问者”的“不耕之地”。
东山之名,据传始于明成化年间的东山寺。《广州城坊志》载:“东山寺,在城东。”因有东山寺,又居于广州城东,这一带渐被称为“东山”。名为东山,实则无山,东山之“山”,其实就是诸如烟墩岗、龟岗、木棉岗等小山丘。
洋楼成长史
原荒郊野岭放马地 清末始多人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洋楼达至鼎盛
东山之名缘起东山寺 华侨政要皆麇集于此
在中山二路和内环路交界处的高楼上向东俯瞰,一大片红黄相间的洋楼映入眼帘,绽放出特别的光彩。漫步其间,只见庭前廊后,花繁叶茂,过滤了闹市的喧嚣,一种经时间打磨和沉淀后散发出的隽永气息,穿越百年光阴,扑面而来。
东山洋楼所在地名曰东山,本是广州古城大东门外一片荒野,中心位置就在今天的署前路、庙前街、龟岗路、寺贝通津、松岗和农林上路等地段。谁能料到,清末民初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华侨、政要麇集于此,东山洋楼平地而起。
东山开发始于清末
教会首建西式学校
最早的东山洋楼是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修建的校舍和慈善机构之楼舍。据《东山区志》记载,清朝末年,美国南方浸信会开始在东山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培正路一带买地,修建礼堂,开办培道女子学堂(今广州市第七中学)、培正书院等一批西式学校。其中,1889年成立的培道女子学堂于1907年迁入东山,其学生宿舍和课室礼堂,是东山一带最早出现的新式建筑。
这一时期,培正书院也在东山建新校区,分为小学和中学,只收男生。培正中学大师云集,成绩斐然,曾有“北有南开,南有培正”之说。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在培正中学银乐队担任教练,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就读于培正小学。当年培正的学生给外界的印象是注重运动,阅读范围广,兴趣多样,言谈举止充满自信、阳光的气质。这些年轻人慢慢被称为“东山少爷”,与“西关小姐”一道,成就了广州历史文化长卷中的一段佳话。
20世纪20年代初
东山洋楼渐现雏形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成功,千年古城广州进入城市建设转型期。当时,世界正处于一战前夕,在海外打拼多年并有一定积蓄的广东籍华侨纷纷回国避乱,在广州寻找落脚之处。但古城之内与城外的西关地区早已人烟稠密,无立足之地,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城东。
此时的东山,离广州城较近,环境清幽,土地价格低廉,且建有培幼、培道、培正等新式学校。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又成为东山开发的支点。因此,以广东籍为主的华侨纷至沓来,聚于东山一带,筑庐定居。1941年出版的《广州概要》称:“东山本为郊外一村落,以广九铁路经此入世,欧美侨民,有的在铁路附近卜居者……建筑西式房舍者日众,遂成富丽之区。”
据《东山文史》记载,1915年,华侨黄葵石等人集资在龟岗买下了18亩荒地,平地修路,分段出售建楼,先后开辟了署前路、启明大马路、恤孤院路和新河浦路等路段。
1919年出版的《广州指南》中关于“东山”的词条是这样写的:“自广九铁路建成,西人皆在此建住宅以避市嚣,华商亦接踵而来,于是遂成整洁之村落,有茶居、福音堂、学校等。地价日增,屋宇日盛。”
20世纪20年代,东山一带由华侨投资兴建的洋楼渐次兴起,街区道路网络逐渐成形,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起来,成为继西关之后广州第二大高档住宅区。
东山的洋楼在传统岭南大屋基础上糅合了西洋风格,既有前庭后院,又有红砖清水外墙,形成与城西的西关大屋、骑楼和竹筒屋等风格迥异的特色建筑群。
据《东山区志》记载,自19世纪中叶直到抗日战争之前,华侨在东山共建造洋楼785座,形成龟岗启明、新河浦和松岗(后更名为“梅花村”)三个规模较大的洋楼群,“东山洋楼”之名横空出世。
百年风云录
春园载入史册 名流大家云集
东山洋楼那一堵堵厚重的红砖清水外墙,默默见证着往昔的峥嵘岁月。20世纪20年代,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一大批有志青年纷纷聚居东山,挥斥方遒;东山也成为许多军政要员、富商名流、文化教育大咖等择地居住的首选地。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开明人士也慢慢在周围聚集,他们一般是华侨、教授、医生、实业家等,有较高文化素养。
新中国成立后,东山洋楼相对优良的居住环境、生活设施(当时广州除沙面外,只有东山的小洋楼里有抽水马桶)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依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受过良好教育、见过世面的华侨、粤剧名伶、文化名人、教育大家在此居住。
春园曾是中共中央办公地
恤孤院路上的逵园,是一座由美国华侨马灼文建造的洋楼,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前,庭院里种植了不少蒲葵树,郁郁葱葱,故又称“葵园”。虽经岁月洗礼,但木质楼梯、扶手纹理仍然清晰可辨,拼花阶砖仍旧光洁亮泽。逵园之所以闻名,在于它有一位了不起的“邻居”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