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杭州6月11日电 题:新时代浙江十大考古发现公布 考古人自谓“上班如上坟”
作者 童笑雨
“上班如上坟”,这是浙江考古人郑嘉励对工作的调侃。“一年365天300多天都在坟地”,这是年轻考古队员张森的工作常态。
6月10日,“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浙江绍兴宋六陵陵园遗址和浙江衢州衢江区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入选。
评审专家认为,宋六陵陵园遗址虽历经劫难,历史终究是无法彻底抹去的;衢江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是浙江商周考古的重要突破。而郑嘉励和张森分别是这两个项目的参与者和主持人。
洛阳铲、黑驴蹄子、宝贝。提及考古,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神秘而新奇。但事实绝非如此。“吃不了苦,考不了古”,才是对考古最真实的评价。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从业30多年了,参与过包括宋六陵在内的多座宋墓的考古发掘。他在作品《考古者说》中调侃,“我这考古工作吧,上班就等于上坟”。
郑嘉励曾参与绍兴宋六陵一号陵考古工作。近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晖达的主持下,通过长期的考古发掘,上宫已完成纸面的复原,即将进入数字化“复原”。郑嘉励表示,宋六陵建筑规制基本一致,只要复原其中一个陵园,意味着其他陵园也有可能一样复原。
这表明,阔别千年的宋朝,将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浙江衢州衢江区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疑似传说中的“姑蔑国”王陵。这是个在村子里的古墓葬,距离衢州市区有点距离。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年轻考古队员张森在这里待了3年,这是个皮肤黝黑、冒着胡茬、风尘仆仆的“90后”,基本每天都和土墩墓“打交道”。若不是自报姓名,会误以为是哪个村民。
农民工,是考古人对自己身份的另一重认定。张森表示,为了做好考古发掘工作,他们和农民一样常年头顶烈日,在田野中工作。
位于浙江衢州衢江区西周土墩墓群。 张森提供一般来说,每天在户外的工作不少于七个半小时。白天进行田野考古,晚上张森还要进行脑力劳动,将发掘出的文物进行梳理、归类、做笔记和修补。有时还“兼职”摄影师,给文物拍照。
这是“一项辛苦而寂寞的工作”。郑嘉励透露,考古人忙的时候一年要做两三个工地。处理大量文物是一方面,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另一方面。
如,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进行考古发掘,他们吃住都和村民一起。同时,也要处理很多问题,比如和民工谈工钱、说服民工到考古工地干活、处理青苗赔偿等。
这些年,为收集、整理浙江宋元墓志,郑嘉励走访约200座墓地,整理了约1100通墓志,常常工作到深夜。
对于自己的苦,郑嘉励并未多在意。哪怕曾有过迷茫阶段,他也不曾离开过考古行业。在一次自述中,他曾提及为何放着热门的瓷窑不做,反而去了冷门的古墓葬,还是“没什么值得挖”的宋墓。
浙江衢州衢江区西周土墩墓群出土文物。 张森提供那时,甚至有个博物馆长说:“郑嘉励,你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去搞这种没用的东西?”
他的回答,很浪漫,也很抽象。他说,在墓地里,能和古人对话,和死人对话。更重要的,是和自己对话。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寻寻觅觅,试图在职业、在考古中寻找自己。最后,终于在墓地里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于是,从2005年开始,他用了六年时间,调查、发掘浙江的宋墓。每到一地,他寻古墓、探矿洞、看老房子、访墓志碑刻、查阅方志族谱。
他慢慢发现,古墓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古人思想观念的变迁。同时,古墓又是他认识历史、体验人生、写作历史散文的绝佳素材。
此前,记者也曾采访诸多考古队员,他们也均表示,从学生时代做考古实习开始,就热爱这个事业,舍不得放弃。
张森(左)在考古现场。 张森提供对于“苦”的标签,年轻的考古人张森虽接受,但也表示,他们更多的是乐。在很多人眼中,日复一日的工作可能稍显枯燥,但在他看来,却是“每天有新东西”。“我们的存在,就是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让大家了解人类生活的过往。”
不止是衢州衢江区西周土墩墓群和宋六陵。在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下,浙江用80余年时间还原这块土地百万年的历史,构建起浙江一万年的文化发展谱系和年代框架,让“蛮夷之地”变成“文明之源”。(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