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基础研究人才是支撑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都要求我们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
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具有研究基础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等优势,要充分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要把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断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要全面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支持鼓励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在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的基础上,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建设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基础研究科学中心、国内外基础研究人才交流平台,吸引、凝聚、培养大批优秀的基础研究人才。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我省要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与京津高校加强合作,联合培养基础研究人才。
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要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以税收优惠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设立科学基金、联合资助、科学捐赠等形式进行多元投入,不断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和长周期支持机制,对开展基础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在提高基础研究人才待遇方面,通过直接补贴、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等稳定支持方式,为其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解除后顾之忧。在研发方面,通过保障并稳步提高研发经费、增加优势学科基础研究项目等方式,鼓励支持基础研究。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基础研究仪器设备水平,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
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
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离不开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的有力支撑。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要紧密结合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在重要学科和新兴学科方面有针对性地新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员协同合作,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使其与国家实验室及国内区域性研发中心相互配合,在研发领域产生“连锁效应”,加速科技推广和商业应用,为产业发展带来更高层次的科技引导和助推力量。要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通过与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和业务合作,推动各研究平台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和信息共享,实现科研资源进一步统筹优化。我省要结合实际需求,积极向国家申请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及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基础研究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方式
用才之基在于储才,储才之要在于育才,要把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融合起来,合力造就基础研究顶尖人才。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发挥高校基础学科教育优势,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另一方面要以企业为中心,发挥其经费投入、研发管理和技术成果转化市场优势,探索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创新基础研究人才联合培养方式。要构建头部企业、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一批基础研究联合体,培养造就更多基础研究人才。我省应立足实际,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分类培训、分批实训、轮岗锻炼、任职锻炼、下派挂职等“理论+实践”方式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研融合育人,提高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水平。
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
在坚持凭能力、凭实绩、凭贡献评价基础研究人才的同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体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基础研究人才特点的差异化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基础研究人才。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项目评价上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并科学设置评价考核周期,探索实施聘期评价制度,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通过“揭榜挂帅”等制度,激发基础研究人才活力。不断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基础研究人员摒弃浮躁、潜心研究,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王建强、王彦君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