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仔细看,高粱秸秆连接的地方不用胶水、钉子固定,就能咬合得非常紧。”4月11日,在廊坊市永清县刘街乡大王庄村一处普通的农家院落,徐艳丰正熟练地用小刀在6段长短、粗细相同的米黄色高粱秸秆上刻下凹槽,按照榫卯结构拼接,不一会儿,几根高粱秸秆就严密扣合在了一起。
“别人说我是个传奇,其实人们不知道,你要用一生去钻研一件事,也会成为传奇。”年过七旬的徐艳丰,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彩扎(秸秆扎刻)代表性传承人,那些被人们当成柴火、饲料和肥料的高粱秸秆,经他巧妙制作,变身故宫角楼、黄鹤楼、飞云楼等古建筑模型,有的被各大美术馆收藏,有的甚至被当作礼物送往海外。
4月11日,徐艳丰(左)在指导儿子徐健创作秸秆扎刻作品。 本网记者 史晓多摄
徐艳丰情牵扎刻60余载,谈及缘起他却说“完全是始于一次偶遇”。在徐艳丰11岁那年,他和小伙伴在打猪草的路上,偶然被几个造型精巧的蝈蝈笼吸引,于是便琢磨起如何制作这个小笼子。剪秆、挖槽……经过几次尝试,他模仿复制了一个简单的蝈蝈笼;后来,他又做出了两个编织在一起的蝈蝈笼;最多的时候,他能把15个蝈蝈笼有序地编织在一起,且各自独立。
如果说编织蝈蝈笼只是一次尝试,那后面他的作品则一个比一个让人震惊。14岁时,徐艳丰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了天安门,宏伟的城楼勾起了他的兴趣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