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年是雄安新区设立的第7年,请介绍一下7年来雄安新区的建设情况,以及下一步重点规划。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7年来,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正在向高水平现代化城市奋力迈进。
一是顶层设计基本完成。编制形成了以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总体规划、起步区控规、启动区控详规、白洋淀治理保护规划为重点,综合交通、生态保护、防洪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落实中央支持新区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制定金融、财税、审批等配套实施方案。
二是城市雏形全面显现。启动区骨干路网全面通车,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起步区骨干路网全面开工,第五组团北片管廊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雄商、雄忻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提速。
三是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加快组建。出台顶尖人才、青年人才、大国工匠等16条政策措施。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启动实施。
四是民生福祉明显改善。新区行政区划代码、邮政编码和冀X牌照正式启用。京雄两地企业实现跨省市“一键迁移”,社保卡“一卡通用”,107个事项实现同城化办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基本形成,12万多群众喜迁新居。千年秀林加快建设,森林覆盖率由设立前的11%提升到34.7%,白洋淀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
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新区的初心使命,促疏解、抓建设、谋创新、优环境,着力打造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
记者: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河北是全国进步最明显的五个省份之一。请问,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河北主要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今年又有哪些新重点?
副省长赵大春:河北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总目标,持续提效能、抓改革、强整治。
一是群众办事更方便。开通全省一体化线上服务平台,推动办事“只进一门”“一网通办”。整合全省热线电话,使用“12345”一号对外。打造“惠企利民政策通”平台,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各级政府常态化组织现场办公。河北企业信心普遍增强,去年平均每天净增企业700多家。二是市场竞争更公平。深入实施招投标“双盲”评审改革,全面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标准、补贴等。三是诚信建设更完善。推动各级政府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引导企业诚实守信、遵约践诺。
接下来,我们将强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断提高要素支撑水平,深入开展提升执法质量行动,切实用法治为经营主体保驾护航。
记者: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10周年。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中央赋予河北的重要任务,请问河北将如何抓住这一“牛鼻子”,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成中: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抓住重大历史性机遇,全域对接、全面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了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阶段。
下一步,将继续扎实做好承接疏解工作,建立重点承接平台体系,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做好服务保障,让疏解项目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让三地天更蓝、水更绿、交通更便捷、发展更有活力。加快推动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让三地群众享受到更多协同发展红利。
记者:我们关注到,河北近几年连续实施了20项民生工程,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下一步有哪些工作重点?
副省长金晖:河北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连续多年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均如期完成了任务。比如,从2018年开始,累计开工棚户区改造79.6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3463个,启动城中村改造1341个,让群众告别了“老破小”、住进了新楼房。通过实施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工程,全省南水北调受水区近3000万农村居民喝上了引江水。
今年重点从三方面实施一批新的民生工程。一是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成灾后农房恢复重建任务,实施口袋公园建设工程,改造一批农村户用卫生厕所。二是着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新建、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实施普惠托育服务扩容工程。三是着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全力帮扶失业人员就业创业,支持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记者: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是河北的一大亮点。请问河北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今年还将采取什么措施?
王正谱: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视察沧州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河北坚决贯彻落实,重点抓了五方面工作。一是摸清家底。目前还有盐碱地583万亩,主要分布在沧州、张家口和唐山。二是科技支撑。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去年完成改造提升18万亩。三是推广良种。坚持“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相结合,黄骅旱碱麦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四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开展13项试点,探索了不同的产业模式和种植模式,去年河北省被列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五是拓展致富门路。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深加工,培育知名品牌,推进产业链发展。
下一步,河北将做好盐碱地品种研发推广、土壤改良、特色产业带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等重点工作,深挖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
记者:去年河北遭遇特大暴雨洪灾,此前河北表示将用两年时间完成灾后重建工作。请问目前河北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和成效如何?
张成中: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成果。去年完成修缮加固和新建农房16.5万多户,剩余的2.16万户新建农房今年入冬前全部建成。水电路气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面恢复。预拨付补助、救助资金,预赔付保险资金,落实纾困帮扶政策,推动房屋租金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直达快享,市场经营主体及时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今年6月底前,水毁防洪工程能够全部完成灾后重建,受损学校、卫生院、养老院已完成修复重建90%以上,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完工。
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方面,抓住国家增发国债重大机遇,统筹谋划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项目1210个,发布实施《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与中国人保集团等保险机构合作,在全国率先创立综合巨灾险,为全省7400多万居民投保了综合巨灾险。
记者:数据显示,一季度河北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达45.1%,势头良好。请问河北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经验,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
赵大春: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研发经费增速居全国第6,已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一是让企业唱主角。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选派318个科技特派团,一对一帮助“小巨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实施国企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省属国企研发强度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二是用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围绕主导产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超前布局空天信息、先进算力、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河北综合算力指数排名居全国第四。
三是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致力打造雄安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推出18个真金白银的激励政策,构建卫星互联网、北斗、智能网联等七大创新生态。与京津共同实施基础研究合作专项,成立两个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
下一步,将继续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招引高层次创新团队,实施创新应用场景三年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
记者:“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片了。对于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河北有哪些高质量的文旅资源可以推荐给游客?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游客体验方面又有哪些举措?
金晖:“这么近,那么美”,近就近在京津冀基本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美就美在河北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壮美、民风热情朴实,河北拥有5A级景区12家、世界文化遗产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遗数量均在全国前列。
我们加快构建文旅融合、全域全季旅游发展格局。来河北,可以去看野三坡、白石山、邢台大峡谷,感受太行山的雄山碧水;可以到正定古城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寻找历史文化的根脉;可以驱车草原天路,感受夏日草原的魅力;在冬奥之城崇礼,尽享世界一流雪场的速度与激情。还可以前往西柏坡瞻仰红色革命圣地,感悟岁月峥嵘。聚焦高品质文旅需求,坚持寓文于旅,发展康养旅游等,使旅游成为人们高质量生活的一部分。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京津资源共享,携手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继续实施旅游包车免费通行、“乐游京津冀一码通”等政策,大力支持旅行社引客入冀。
记者:近些年河北转型步伐加快,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迅速,请问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有哪些计划?对于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未来将如何调整?
张成中:我们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2023年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超过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超过3000亿元。下一步将向“群”集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行动,重点支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9个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新材料、安全应急装备、现代中医药等8个产业集群。向“链”连接,延伸新兴产业链条,打造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生态。向“新”而行,依托算力优势,大力发展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空天信息、绿色氢能等产业。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启动7个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推广了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等先进技术。下一步,将实施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深化科技赋能,推动钢铁产业发展高端材料级产品,加快补链延链,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记者:刚才王省长介绍到,河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北作为钢铁第一大省,是如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
王正谱:我们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抑尘、控车、增绿,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比2014年下降了57.6%,优良天数达245天,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连续两年都在80%以上。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开展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风电光伏装机总量、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都居全国前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实施燕山、太行山等生态治理工程,加大矿山修复力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本网记者尹翠莉、李傲整理)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