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要闻  
农民捧起非遗“金饭碗” 实现家门口就业指尖上增收
2023-04-15 19:00:07  来源: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作者:  分享:

和合承德网记者 袁雪梅 通讯员 张志强

“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在闲暇时间制作秸秆画挣点钱,一举两得!”丰宁非遗工坊里,王建平嘴上说着话,手上的剪刀却一直没有停。

“老师说了,我们还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坐在她旁边的学员程艳玲接话道。

在丰宁,很多村民通过在非遗工坊里的学习掌握了一门技艺,让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变。2021年以来,国家支持地方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丰宁先后组织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490期,培训学员12万人次。

居家就业 走出一条致富路

“把活儿带回家里干,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不出门就把钱挣了。”赵淑云收拾好自己近些日子制作的布糊画,准备送孩子上学后把布糊画送到非遗就业工坊去。

前些年,丰宁选将营乡偏道子村赵淑云家的经济收入全靠丈夫外出做零工,每年3万元的收入让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于是,赵淑云萌生了挣点钱的想法。恰好,偏道子村开始办起了非遗就业工坊,曾经当过裁缝的赵淑云学习起制作布糊画得心应手,很快就掌握了技术。

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照顾老人起居,侍弄完家里的10亩田地,余下的时间,赵淑云在家里制作布糊画,生肖、花朵等各种图案的成品按照难易程度每件可以收入几元到四五十元不等。三年下来,赵淑云每年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和赵淑云一样,很多学员的半成品都被河北滕腾布糊画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回收,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成功带动贫困户就业24户,年平均增加收益5000多元,其中学得最好最快的学员,月收入已达2000多元。

培养一批乡村非遗领军人才

“再把秸秆劈细一点,做鸟的尾巴会更活灵活现。”话音刚落,郭凤芝就直接拿起工具帮助学员处理玉米秸秆。

“颜色是不是也偏重了?”学员拿起一段秸秆问道。

“还可以,但如果再白一些会更好。”郭凤芝拿起秸秆看了看说道。

这边刚教完学员,那头她又开始整理学员们刚刚送来的秸秆作品,她一幅幅地查看着质量,下午准备发货。在郭凤芝的手里,不起眼的玉米秸秆经过清洗、漂白、消毒、劈剥、熏蒸、粘贴等工序,采用裁剪、雕刻、薰烫等多种技法,就变身成精美的秸秆画,作品更是远销海外。作为丰宁秸秆画的传承人,郭凤芝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在非遗工坊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价值。几年来,她带出了30多位徒弟,大多都是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每名弟子的月收入都超过1500元。

在各工坊的推荐下,丰宁将剪纸工坊、木作技艺工坊、铁艺灯笼工坊的23名优秀学员确定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新鲜力量。

拓展一批乡村非遗发展新路径

在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传承基地里,剪纸、布糊画都默默诉说着民俗文化的历史。中国马镇旅游景区的展示厅里,非遗文创产品非常受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这些文创产品所吸引……

2018年6月,丰宁被文化和旅游部及当时的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10个“非遗+扶贫”试点县之一和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丰宁深挖资源优势,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之路,让群众捧起非遗“金饭碗”,实现家门口就业、指尖上增收。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非遗+网络’‘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多种形式非遗发展新路径。”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张艳玲说出了丰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秘诀”。

一项项卓有成效的措施让非遗深入人心,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播撒下了非遗种子,让广大中小学生“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使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目前,丰宁已在县城的7所小学和26个乡镇所辖小学建立了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剪纸、布糊画、吵子会、竹板落子等10个非遗项目进入了社团课堂,实现了“非遗进校园”在全县城乡小学阶段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开展非遗研学及进校园活动1.2万次,培训学生3.8万人,在培养传承人的同时,更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