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 生根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朱明辉
“虽然遇到自然灾害,但由于技术落实到位,再加上科学管理,今年还是一个丰收年。”说话的老人,是安徽太和县的种粮能手徐淙祥,今年已经70多岁了。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他回信,叮嘱他多种粮、种好粮。粮食年年喜获丰收,对于种好粮,徐淙祥很有信心,但是他一句担忧的话,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现在非法占用耕地的现象还有不少,‘重复嵌套非农化’‘非粮化’,我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很痛心。”我也是农村家庭出来的,我深深地知道,土地就是农民的根和命。于是我立即决定采取蹲点调研的方式采制一篇深度报道,督促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从那时候开始,前后半年,我们日夜兼程,最终创作了《丰收,莫忘保护耕地!》这篇“硬核”调研报道,播出后不仅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并且获得了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这是一条有味道的视频。
企业排污现场。资料图
这个画面,大家看到一定很震撼,而我现在看到还是心有余悸,那种养殖粪便长期发酵的恶臭让人窒息难忘。这些画面是我们冒着危险深入非法占用耕地的企业暗访拍摄到的,这些企业占用的,正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大片良田。回来以后,同事们看到素材也都震惊了,开玩笑说,这可真是一条有味道的视频。半年多调研的时间里,我们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车胎爆了,我们就在野外换车胎;不小心掉进泥塘里,只要摄像机没事,我们就接着拍;当时正值疫情紧张时期,有时候为了一份核酸报告,我们在路口从清晨等到天黑。为了最真实、有力的素材,吃再多苦我们都不怕,可是一连一个多月过去了,两路报道组除了我一开始拍到一些素材,都没什么进展,大家都很沮丧甚至想放弃了。
徐淙祥在麦田里。资料图
这时候我又想到徐淙祥老人,他是全国人大代表,不行就到他那儿先采着。到了徐淙祥的地头,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地里忙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拍摄中,当地村民提醒我,朱记者可不要拍摄太长时间,他儿子才去世,就是秋收抢收大豆的时候累病倒的。听到这里,我心里五味杂陈,因为我和徐淙祥打交道已经有几年时间,我知道他老伴儿就是因为抗洪排涝累成了风湿性心脏病,很早就离开了。那一刻,敬意油然而生,一个老农民,为了种好粮,克服了如山的苦难,而我遇到这点困难就想放弃,真的是不应该。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清晨出发、深夜到达,没有因为任何一个困难停下脚步,一次次无功而返,一次次披星戴月,一次次风雨兼程,又一次次峰回路转,终于拍摄完成了10多个小时的素材。这些经历让我们知道,好素材在一线,好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
我们历经多次“谍战”似的体验。
除了速度与激情,还有不少紧张与刺激。我在涡阳县陈大镇暗访的时候,为了不引起注意,把摄像机裹在衣服里,隐秘进入。可就是这样,最终还是被发现了。不明身份的人牵着狂吠的狗过来了,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怕不怕?说实话,当然怕。紧接着,对方又开始拉扯我们的摄像机,作为记者,摄像设备就是我们的武器,就是有生命危险,也要保护好我们的机器。而我当时最怕的是,对方强行动手删掉素材,那就前功尽弃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如果还是暗访状态,可能就是个“灯下黑”,及时亮明身份反而有震慑作用。“我是电视台的,过来宣传你们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情况!”对方一时间竟然愣住。他又说:“那我们没接到通知啊。”“我跟你们当地政府联系过啦,他们在忙,一会儿就赶过来。”还别说,这一下还真唬住了。我赶紧给摄像使了一个眼色,立马撤离,保住了珍贵的素材。记者郭芹在滁州暗访的时候,也是惊心动魄。为了拍摄到完整、扎实的证据链条,一直从上午拍到天黑,这时候,她发现,周围跟着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采访还没完成,怎么办?作为女同志,第一反应不是躲避危险,而是如何抓住核心证据,她告诉我,她立即想到了“打游击”的办法,先佯装收工返回,把车开到几里地外,等到人都散了,再折返继续拍摄,终于抓住了核心证据,让占用耕地的违法事实无可逃脱。
我们收获了“破茧重生”的快乐。
让我们欣慰的是,节目最终高质量播出,不仅引起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报道中涉及的安徽滁州全椒县、涡阳县立行立改,还田于民。今年春天,当我们再次来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地里已经长出了青青的麦苗,又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监 制:赵永刚
策 划:张 霰
统 筹:胥文燕
编 导:田 梦
记 者:朱明辉
摄 像:冯少玲
后 期:吴 昀
鸣 谢:
中国记协国内部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