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成都11月27日电(王爵 杨波)“头顶金城,手摸杨岭,脚踏圣灯。”“圣灯照弥陀,那个识破了,银子十八锣。”花鼓戏属于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剧情短小,曲调流畅活泼,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26日,四川南充市高坪区曲艺家协会主席彭仲旭介绍说,南充高坪花鼓戏正面临失传,急切盼望后人传承延续。
据悉,上世纪,花鼓戏流行于湖南、重庆、四川等地,题材源自农村生活,以地方乡音演唱,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湖南、重庆的花鼓戏完全不同的是,南充高坪花鼓戏别名“小戏”,还结合了川北戏剧和嘉陵江船工号子的韵调,表演腔调更加丰富。高坪花鼓戏的演员表演时常常身着古装戏服饰,一人分饰多角,其演绎的曲调“行路调”“烧香调”“正板”及各种小调同湖滩相似,属于民间小调。演员在集镇上演唱时,经常进茶馆、棋牌场子。
小朋友体验花鼓戏。 杨波 摄彭仲旭是高坪的民间老艺人,擅长评书、花鼓戏和金钱板等多种曲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拜原南充县花鼓戏唯一传人何廷玉为师,期间一边讲评书,一边学习花鼓戏。彭仲旭曾受邀到重庆、陕西、湖北等地和周边的南部、广安、武胜等地献艺。彭仲旭介绍,高坪花鼓戏多以本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而创作的剧目。其中,《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经典剧目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
“临时借用农家的稻床搭成高台,上面铺上农家借来的大门,台中央挂一张竹幔或芦帘当天幕。戏上演时,背景音乐由二胡、板胡、月琴、三弦、鼓板等乐器组合奏出,十分热闹。”彭仲旭谈起花鼓戏表演,如数家珍。高坪花鼓戏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清末时期曾一度禁演。20世纪初,四川一群老艺人重组花鼓戏小组,农闲时节和川剧团沿嘉陵江、沱江演出。上世纪80年代,随着影视等现代娱乐业的兴起,花鼓戏观众锐减,花鼓戏小组只能被迫停演解散,何廷玉成为南充地区花鼓戏唯一传人,后经彭仲旭创新表演手法,形成独特的高坪花鼓戏。
彭仲旭表演花鼓戏。 杨波 摄高坪花鼓戏为何面临失传?彭仲旭坦言:现在各种快餐式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原生态剧种相声、车灯、竹琴、荷叶、女子评书等同样处于尴尬境地。这些功夫哪样不需三、五年甚至十来年的埋头苦练?其次,原生态剧种自身在表演形式、手法甚至节奏上也存在单调守旧的毛病,缺乏娱乐张力等,难以被“快餐文化”时代市民接受。此外,由于老一代花鼓戏艺人,传承全靠口传手教,一些资料也就永久失去。
如此受欢迎的本土”小戏”怎么就销声匿迹?它是否还能再现往日辉煌?为了让高坪花鼓戏不断“香火”,70多岁的彭仲旭急寻传人,希望把高坪花鼓戏传承下去。他很乐意将自己的真才实学传授给年轻人,愿意免费招收徒弟。(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