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人:剪纸中不仅有浓浓的年味 更是生活的表达
本网上海2月2日电 题:“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人:剪纸中不仅有浓浓的年味 更是生活的表达
作者 高志苗
贴剪纸窗花,辞旧迎新,接福纳祥是中国多地迎接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但对周若妹来说剪纸中不仅有浓浓的年味,更是生活的表达。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周若妹家中客厅挂了把“金剪刀”,那是她2010年参加全国剪纸邀请赛的“勋章”。一把剪刀、一张纸,从8岁到78岁,剪下出春秋,剪纸伴随她一路走来。
“我基本上每天从早上五点到晚上九点十点,都在剪纸,剪纸就是我的生活。”周若妹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华吉祥物图典、工笔线描实用图谱、画说老上海、民间布艺……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周若妹的剪纸作品、书籍资料占据了大多数的存储空间。
美好的愿望纸间赋予。出生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闵行区颛桥镇,周若妹“就地取材”,在她的技法下一张张剪纸变成一幅幅小桥流人家的画卷。她说颛桥剪纸最大的特点就是江南水乡。
谈到一幅江南水乡的制作过程,周若妹看到美的图案、小镇风光就会拍照记录,然后复印放大,再改成剪纸稿,最后把它剪出来或者刻出来,画、剪、刻,一条龙。乌镇、七宝古镇、召稼楼古镇……她的采风足迹遍布长三角诸多古镇。
颛桥镇剪纸元素瓷器作品《剪花飞扬》 高志苗 摄除了平时灵感的积累,周若妹强调“二次创作”的重要性。在继承传统剪纸风格的基础上,颛桥剪纸探索将中国画的章法以及西方绘画的透视技巧融入其间,在视觉上给人以更立体的感受。
为了让创作更精美,重复也成为周若妹的日常。“徒手剪纸,一张纸一把剪刀没有稿子,要把图案记在脑子里就是要剪上十几遍甚至于几十遍,什么部位怎么剪都要记清楚。”
不断推陈出新、刻意练习也让以周若妹为代表的颛桥剪纸走向世界,成为国际交流的文化符号。她曾代表中国参访过美国洛杉矶、德国柏林、日本东京、马来西亚……
“颛桥剪纸深受很多华侨华人的喜爱,我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在美国洛杉矶华人工商大展,我剪了一本‘百花齐放’,因为只有一本不打算卖,但一对老夫妻多番询问,能感受到他们真的喜欢,最后我低价给了他们。”周若妹说。
周若妹有很多这样或卖或送作品的经历,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剪纸、爱上剪纸。作为“海派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现在的她每天也践行着传承。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周若妹 高志苗 摄“周老师,今年是虎年,我也是属虎的,您能教我剪虎吗?”在中国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堂课”上,学生请周若妹“剪虎”。老虎、福字、蝴蝶……一节课,学生们收获颇丰。
“跟我学过剪纸的学生不少于2000人,很多课程是公益性质的,不给我钱我也会去。我女儿也是剪纸传承人,孙女、重孙也喜欢剪纸。”她说。
致力于颛桥剪纸传承的不只有周若妹一人,剪纸成为颛桥随处可见的日常,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剪纸元素,公交站台、公园、服饰、文具、糕点。颛桥的剪纸爱好者也已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2000多人,并组成了“颛桥剪纸演艺队”,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
颛桥镇文体中心工作人员刘佳介绍,“剪纸是颛桥的根脉,我们希望把剪纸文化融入居民生活当中,每天都可以看到非遗。2001年,颛桥为非遗的传承举办了剪纸培训班,涌现了‘剪纸八贤’,现在形成了‘老中青’的传承梯队。我们还把非遗剪纸送到学校,让剪纸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时间。”
颛桥镇文体中心“剪纸大观园”集聚了颛桥人对剪纸的爱,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诉说小镇的发展变迁。未来颛桥镇也将以“创意剪纸”为品牌,发展以剪纸艺术为主的文化产业。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周若妹家中的剪纸作品 高志苗 摄剪纸不仅要跃然纸上,更要生动于舞台。颛桥正探索民间传统技艺发展的新路径,将剪纸与其它艺术形式相融合。“我们和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将剪纸与传统皮影戏融合,一起创作了多部剪纸影戏,真正让非遗‘活起来’。”刘佳说。
“活起来”的非遗也紧跟热点,北京冬奥会临近,周若妹正计划创作冬奥主题的剪纸作品。“每一次国家级的重大的活动,我都会做相关的内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做了好多运动项目的剪纸,现在我准备做一整套冬奥会的剪纸,包括滑雪、滑冰等项目,还有吉祥物。”
采访结束,周若妹把剪好的新春祝“虎”送给了记者。“剪出来的祝福才能表达最大的心意,希望在你心中也种下剪纸的种子。”(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