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绍兴6月18日电 题:浙江考古招新 为啥把考场搬到田野上?
记者 童笑雨
6月17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田野技能测评结果,10人入围,表明持续3个月的“招贤纳士”将落幕。
测试现场。 童笑雨 摄这不是一次常规的招聘。除了面试,25名应聘者还需参加“田野考古技能”测试,包含前期准备、田野考古、考古绘图、探方记录等环节,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
考古是一门“行走在大地”上的学科。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包含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田野发掘报告等内容。
可以说,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考生正在测量。 童笑雨 摄此前,各单位招聘考古人才时,大多是“文试”,应聘者经面试后再进行业务考察、实习,判断是否符合岗位工作要求。招聘程序和社会上其他岗位相比差别不大。
此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考场搬到考古工地,是对考古这一特殊行业选人、用人机制的一次探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表示,此次招聘的是入职后能马上奔赴田野考古一线的人才。田野考古测试,可以帮助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素养,了解他们对田野作业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如画图,考察的就是记录的能力,这既是技能,更关乎学科。
考生正在刮探方壁。 童笑雨 摄在现场,作者看到,考生进入考场后的第一关,就是根据试卷上的编号和场地左上角唯一的坐标,在30个“坑位”中寻找自己的探方。若20分钟内未找到,该项就视为0分。
找到探方后,他们还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刮探方壁、划分地层线、绘制探方壁面图、完成探方日记。
考生布置基线。 童笑雨 摄来自南京大学的“95后”硕士刘倩在大二时就接触过田野考古,此后在江苏、河南、安徽的考古工地实习。此前虽然也参加过相关单位的招聘面试,但她表示,进行田野考古测试还是第一次。值得庆幸的是,考察的内容都比较基础,处理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表示,这些都是田野考古的基本功。只要下过考古工地,“大部分都能得满分”。
考生在绘图。 童笑雨 摄考场三小时,校园七年功。但就是这一基本功,很多考生一开考就“露了马脚”,田野考古测试仿佛成了人才培养的“试金石”。
一位考生在开考2分钟后主动向监考老师提出找不到探方,因为之前没学过;有的刮探方壁时,选错了工具,增加了工作量不说,探方壁面处理得也不干净,人为设置的划痕都没清理;有的在画图阶段比例尺换算不正确,造成记录偏差。
方向明表示,如此种种,错不在考生,而在于学校的培养机制。
中国考古学正进入一个黄金时代,通过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越来越多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社会公众也越来越关注考古及其背后的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考古学也风头正盛,如多所高校在今年新增考古、文博和文化遗产相关本科专业。
考生在测量。 童笑雨 摄作者了解到,因地理位置和资源等因素制约,尽管都设置了田野考察课程,但不同高校执行程度差别较大。
有的可以保证一个学期的田野考察量,有的只有一周,甚至只有几天。再加上,出去一学期,一个年级田野考察课程支出要达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很多学校经费并不充足。
除课程开设差别大外,交叉性、前沿性在考古人才培养中仍需进一步加强,这导致考古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面临“技术荒”。
中国考古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流的考古学家是从田野里走出来的。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考古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
考生在划分地层线。 童笑雨 摄这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还要打通中国考古学科综合实习基地优势资源,促进各高校、各区域间考古学科的交流合作,实现考古学科优势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
业内有关人士同时认为,考古招新把考场搬到田野上,也是对考古新人精神意志的一次测试。“吃不了苦,考不了古”是考古人的真实写照,过不了艰辛的田野考古这一关,也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考古人。(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6-2020. 固安信息港——固安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 www.guanxx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guanxxg.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